基坑支护结构有哪些形式? 基坑支护结构是为保证基坑开挖、地下结构施工安全及周边环境稳定而采取的临时支护措施,其形式需根据基坑深度、地质条件、周边环境(如建筑物、地下管线)、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选择。以下是常见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,按受力特点和构造可分为重力式支护结构、悬臂式支护结构、拉锚式支护结构、内支撑式支护结构及复合式支护结构等类别: 一、重力式支护结构 依靠自身重力和刚度抵抗基坑侧壁土压力、水压力,维持结构稳定,适用于浅基坑(通常深度≤7m)及地质条件较好的场景。 水泥土搅拌桩墙(SMW 工法桩) 构造:由水泥与土通过搅拌机械就地搅拌形成的连续格栅状或壁状桩体,可插入 H 型钢增强刚度(SMW 工法)。 特点:施工无振动、噪音小,止水效果好(可兼作止水帷幕),成本较低;但刚度较小,变形相对较大。 适用:软土地区、基坑深度 5~7m,周边环境对变形要求不严格的场地。 高压旋喷桩墙 构造:通过高压喷射注浆(水泥浆或水泥土)形成连续防渗墙,可单独作为支护,或与其他结构结合使用。 特点:止水性能优异,适用于处理淤泥、砂土等软弱地层;但承载力较低,多用于辅助支护或止水。 土钉墙(复合土钉墙) 构造:由土钉(钢筋或钢管)、喷射混凝土面层、原位土体组成,通过土钉与土体的摩擦力传递土压力。 特点:施工便捷、成本低,可与止水帷幕(如水泥土桩)结合形成复合土钉墙,提高止水能力。 适用:基坑深度≤12m、地质为黏性土或粉土,周边环境对变形有一定容忍度的场地。 二、悬臂式支护结构 依靠结构自身抗弯刚度和入土深度抵抗土压力,无需外部支撑或拉锚,适用于浅基坑(深度≤6m)及地质较好的地层。 排桩(灌注桩、预制桩) 构造:由钢筋混凝土灌注桩(钻孔、挖孔)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桩、钢板桩等排列形成的支护墙,桩间可设防渗帷幕(如高压旋喷桩)。 特点:刚度较大,适用范围广;灌注桩施工无振动,适合市区;钢板桩可回收,经济性好。 适用:基坑深度 5~10m,周边无足够空间设置拉锚或内支撑的场地。 地下连续墙(“两墙合一”) 构造:在地下浇筑的连续钢筋混凝土墙,既可作为临时支护,也可作为永久结构的外墙(“两墙合一”)。 特点:刚度大、止水效果好,对周边环境影响小;但施工复杂、成本高。 适用:深基坑(深度>10m)、软土地层或周边有重要建筑物、地铁等敏感环境的场地(如城市核心区)。 三、拉锚式支护结构 通过锚
